故乡与他乡
17 岁那年我离开故乡,去外地求学,也就是目前人生中,50%的时间都在他乡,其中在北京居住最久。
故乡离帝都并不遥远,开车四小时,每年回家次数却屈指可数,年轻时更甚,逃避回家,无论长假还是短假都出游,第一本护照都满啦。然而人至中年后,都要或多或少经历生离死别,此时,与出游相比更倾向陪伴家人。
不知道你们是这样吗?回京的行李,一多半都是吃食。炖的肉肉、包的饺子、手工辣椒酱、还有小菜园里的丝瓜、扁豆等等,要是开车回家,后备箱那是不塞满不罢休。这些食物带给我的不再是味道,而是保存很久的温暖回忆。每一次从故乡归来,带着满满的爱,心都能更加平和,。
而每次回家我都要“维修“电子产品,为了方便,账户多是绑定我的手机号、身份证、信用卡等。结果这两年一升级就登录失败,每次就等我回去集中搞定。
这些年,与家人的相处也发生了对调。生日时也写过一篇,与妈妈之间的关系。
小时,妈妈对我絮絮叨叨。现在,要是被我发现乱买东西,母上大人就开始“撒娇”打断我的絮叨。上次被我发现买了年金险,说不明白,气的我直接给那个销售打电话,问了很多专业问题,对方都答不上,老妈这才去退。再上次被我发现买了“XXX 水”,天天走 2 公里要去门店打水喝,宣传有 XXX 作用,我回京时特地带了一小瓶,用检验工具查看水质,发现比自来水还脏,当数据摆在面前,这才妥协。这些例子数不胜数,每次在家我都要反反复复不断强调,以至于现在遇到一些推销,母上大人直接回复:我家女儿不让买,不要说了。
小时,父母围着孩子。现在,他们有自己的生活节奏,不需要我的陪伴,回去后才知道,天天不在家的是他们。一位早上五点去钓鱼,家里浴缸变成了鱼池。另一位找老年闺蜜们玩,学插画、做口红、还有集体去领鸡蛋(瀑布汗),不到饭点都不回来。又或许是他们早已习惯我不在身边。
小时,我缠着要这要那。现在,极简主义是我,购物癖是母上大人,为防止老妈胡乱购物,特地没让她学会 TB,千防万防,没防住 PDD,小件快递天天往家送,还好大件购买拿不定主意时候会给我电话。
我碰不了针,每次回家老妈会帮着缝缝补补,这次缝包时,突然叹了口气问我:曼曼,这几年是不是收入少了。我诧异的看了她一眼。“你看你也不背大牌包,一个双肩包破了还背,衣服还是去年的……”。吓的我赶紧打开股票账户给她看,“你家姑娘是生活缝缝补补,股市挥金如土。别多想,想要啥继续与我说哈”
疫情后,我把 Leica 留在故乡,期望可以替我陪陪 90 多岁的外婆,粘人的泰迪可以给她带来很多欢乐,陪她一起望窗外,看电视,看报纸。得,现在吃饭时刻,都守在外婆旁,等着吃肉啦。
岁月不饶人,这次回家更能感受他们的衰老,外婆每天都问我同一个问题,她记不得我昨日刚刚回复过她,会掰着指头算我啥时回来,能待几天。真的需要陪伴的也就是外婆了,陪着反反复复的看她爱看的电视剧,不同台不同集,她都能无缝连接上。听她絮叨过去的事,我只需要听即可。一起晒太阳逗 Leica,我看书外婆看报,晚上再一起看新闻联播。真心期望外婆健健康康,我还能再多陪她几年。
毕业时他们也期望我回家乡,甚至都准备好了所有物质基础,但因为爱,家人总会支持你的一切决定,会让当年还是孩子的我得到莫大的满足与尊重,这对构建一个人的自我价值非常重要,也是奠定了我独立人格的形成。
故乡还有位相识二十七年的发小,每次回家都会相聚,吃吃喝喝,看书看影。长假第一天就陪这位历史迷去看了《长津湖》,我外公参加过抗美援朝,脚受伤落下终生残疾,小时就常听他讲当年的经历,我俩从开场三分钟就泪目,三小时哭湿了一包纸巾。一起开车去新图书馆,拱形建筑元素就是书没多少。一起去唱 K,三小时 50 元,加八元可换饮料和小食,这物价真是幸福感爆棚,晚上再一起散步遛 Leica。
我们早已相约互相养老,被懂得的感觉非常珍贵,而我们彼此能够互相包容且理解,要不是性别同,真的天生一对。
欣赏下闺蜜的大长腿
故乡有我爱和爱我的人,归来时就像充电完成,而在他乡,更多是理想和自由。
十月,读了很多,也写了很多。看了很多,也聊了很多。如果说工作时我追求的是效率,那么现在更多是体验,完全不觉得空虚无聊,甚至很享受这份「暂停」,也期望隔一段时间就能有类似的留白,会让我能更好的启航。
每日的思考感悟,都更新在「即刻」我碎碎念集中地。有启发的书影,后续慢慢写,此时此刻就想赞美下空气炸锅,鸡翅绝美。落灰了一年,终于派上了用场,来欣赏下~
hhhhh,没想到我会拿此作为文章结尾吧,祝大家每天开心多一点❤️